国产厂商学苹果, 能不能有点底线?
- 2025-07-06 06:35:16
- 268
从去年起,有一个词在手机厂商宣传中反复出现:果味。
从最初“果味小直屏”的形式,到之后兼容苹果生态,安卓手机通过特定软件,可以连接一系列苹果设备,甚至有时传输文件比苹果自己的AirDrop还好用。其实到这一步,还能说方便消费者使用。
但之后就绷不住了,个别7000多元的旗舰手机,宣传口径居然是类似苹果伴侣,苹果僚机,利好双持用户这样的话术,这就差把“苹果备胎”写脸上了。
看似是争夺苹果高端份额的务实之举,可是当“像苹果”成为普遍选择,国产手机,特别是旗舰手机的独特价值有从何体现呢?在这场“果化”浪潮中,消费者究竟得到了什么,又失去了什么?
丨“果味”是把双刃剑
客观地说,国产手机学习果味,确实有它积极的一面。
最直接的体现,就是产品质感的提升。从去年9月截至目前发布的手机,大多是直屏+直角中框,融入更多iPhone设计元素。只要用心做,这样的设计很容易突显质感,尤其是售价更高的旗舰机。
还有部分中端机,比如OPPO Reno 14系列,用上iPhone同款冷雕玻璃工艺。荣耀400系列一改过去的设计语言,精致感大增。对于消费者来说,今年用同样的价格,就是能买到更漂亮的手机。
其次是主动兼容苹果生态,确实给用户带来了便利。像很多人熟悉vivo办公套件,加强了vivo手机和Mac之间的互联体验,不仅能远程控制Mac,文件还能双向传输,同步数据等。
最新的vivo X Fold 5还兼容了Apple Watch,AirPods,还有iPhone的来电、通知、短信都会自动流转到vivo X Fold5上。在一定程度上,即便没有iPhone,也可以联动其他苹果设备,方便了很多双持和苹果生态用户。
即便说我没有苹果产品,但身边总有用iPhone的人吧,像小米,OPPO,vivo,荣耀可以直接给iPhone分享照片,Live Photo等,加上兼容苹果的文件格式,接收苹果文件也不至于会像在Windows上出现乱码或排序混乱。
这么一听,确实还不错。但随着时间拉长,这股风潮也存在一些潜在问题。
手机设计的高度同质化。这一点现在已经有体现了,从千元机到大几千的旗舰手机,基本都是直屏+直角中框,只有少数手机保留等深四曲面,但用的也是直角中框。
我是直屏和曲面屏都能接受,但是直角中框真的爱不起来。它在6.3英寸小尺寸手机上还好,比如小米15还会通过中框上包的方式尽可能提升手感,但是当尺寸扩大到6.5,6.7,6.8甚至更大的尺寸,手感堪称灾难。当尺寸变大,又是直屏+直角中框,厂商就真的不要吹嘘了。
我这里大胆预言一波,明年Ultra旗舰的外观就是Find X8 Ultra的翻版,直屏+直角框+大圆镜组,区别只在于细节设计和品牌。
不过也有特例,那就是华为。Pura80系列,还有更早一点Pura70,Mate60系列,敢于不跟风,做更适合握持的产品形态,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四曲面+弧形中框。愿意长期坚持自己的产品定义,这一点放在当下反而显得颇为难得。
除了直角中框,还有大R角。比如REDMI Turbo 4 Pro等部分新机用了类似iPhone的大R角设计,不出意外的话,小米16系列可能也会用类似设计。
这种设计的好处,可以让正面变得更美观,但相对的,状态栏显示信息的空间会比小R角机型少很多,美观还是要实用性,消费者需要权衡。
今年9月发布的新手机,基本还是直屏+直角中框,以及大R角为主了,加上厂商一直宣传的果味。与其说是选手机,更像是选不同牌子的iPhone,国产品牌至少在卖相上更难体现自己的差异了。
这只是硬件方面,如果厂商将更多的软件开发资源向兼容苹果生态方面倾斜,是否会影响面向自家用户的软件更新节奏呢?该给的功能只要用户不骂就迟迟不下放,导致旧旗舰还没新中端机功能丰富好玩,最终伤害的还是消费者的利益。
丨厂商为什么如此执着?
我认为最核心的原因是,争夺苹果用户依旧是高端化的核心路径之一。
在刚刚过去的2025年第二季度,市场分析机构Counterpoint表示,目前初步统计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前三名是华为、vivo、苹果。尽管苹果已经没有当年的市场统治力,但仍然占据相当大一部分份额。
如果换成单品销量,iPhone的优势更为明显。在618期间,iPhone 16系列占据单品累计销量前三名,分别是iPhone 16 Pro,iPhone 16 Pro Max,iPhone 16,第四名是REDMI K80,产品单价之间存在较大差距,苹果在高端市场影响力依旧巨大。
对于中高端走量产品而言,“果味”确实带来短期销量增长,像OPPO Reno 14系列,荣耀400系列,vivo S30系列,vivo X200s等,对比上代都不同幅度的销量提升,争取预算有限,对iPhone标准版不满但依赖苹果生态的用户。
对于旗舰产品而言,全面兼容苹果生态,将苹果用户转向安卓的流程做的更通顺,更舒适,是不是可以转化一部分高端用户,提升自己的高端份额呢?
但相对的,如果玩过头了,很容易造成反噬,影响自己的口碑。如果打开B站搜索vivo X Fold 5,会发现很多媒体直接将其定义为“苹果伴侣”,“苹果僚机”,乃至官网也这么宣传,地位直接矮人一头。
这可是作为看家旗舰的X系列,结果宣传上是各种兼容苹果,不知道iPhone用户怎么想,但我作为vivo X200 Ultra用户,我觉得有点上不了台面。我给你花这么多钱,更新节奏慢就算了,还去贴友商。
无论是果味外观,还是兼容苹果生态,它们可以作为产品的亮点之一,但是否要作为核心亮点大书特书就要权衡一下了,尤其是自家的旗舰产品。
如果所谓的“果味”盖过了自身的独特亮点,在一定程度上就会被视作是对自身能力的否定,使品牌形象的受到影响。过度兼容,反而有可能让国产手机沦为苹果的附庸。换句话说,国产手机正在用苹果的方式,扼杀自己成为“下一个苹果”的可能。
丨打铁还需自身硬
我举一个不是手机的例子——小米SU7,这辆车在发布时也提到了很多方便苹果用户的功能,但从来也没有人称它为“果味车”,因为它本身的产品力已经远远盖过了兼容苹果这一亮点。
宣传“果味”可以短期获利,但长期来看,还是要靠自己的新技术,新功能,明显的差异化,这样不靠宣传果味也能获得关注,你可以整烂活,但不能没有活。这恐怕也是很多用户认可华为的原因之一,可以说鸿蒙5适配不够充分,麒麟9020性能相对落后,但相比什么“苹果平替”,“苹果伴侣”还是硬气得多。
严格来说,iPhone的软硬件也不是尽善尽美。若只追求“更像苹果”或“更好兼容苹果”,没有把控好“果味浓度”,创新方向容易被束缚,而非真正解决用户痛点或创造新需求。
或许,什么时候“果味”从卖点变成笑话,国产手机才能完成从“果味”到“国味”的华丽转身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