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业调研丨锂盾新材: 今年完成固态软包电池膜生态小批量供应

  • 2025-07-28 20:59:18
  • 969

近年来,半固态、全固态电池正在成为全球整车、电池企业竞相竞争的技术新高地。尤其是以eVTOL、无人机、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新兴应用场景步入爆发阶段,正倒逼固态电池加速步入产业化阶段,并带动固态电池相关核心材料及制造装备迎来新的发展机遇。

为跟踪固态电池关键膜材的技术革新进程,了解企业发展近况,研析产业发展困境,为国家部委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产业第一手信息,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联合电池中国网,开展的“创新推动·纵深推进——2025新能源电池产业链调研”活动,近日走访国内主流电池材料企业。

图为调研组一行与锂盾新材相关负责人合影

日前,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秘书长/电池中国网创始人CEO张雨等调研组一行,来到位于浙江湖州的浙江锂盾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(简称“锂盾新材”)实地走访调研,与锂盾新材董事长夏文进等企业相关负责人,围绕高端动力电池用铝塑膜研发进展,铝塑膜国产化替代,半固态、全固态电池用铝塑膜开发,以及固态电池用膜材等话题,进行了广泛、深入交流。

据介绍,锂盾新材创立于2015年,专注于新能源锂电池软包铝塑膜及固态电池内外膜材料的研发、制造。目前该公司已通过IATF16949、IS09001、1S014001、IS045001等多项认证体系认证,其自主开发的微波非极性动力和储能电池软包铝塑膜,以及固态电池关键内外膜材料产品,覆盖动力电池、储能电池、固态电池及消费电池等领域。

图为锂盾新材董事长夏文进参与座谈交流

座谈中,夏文进表示,过去十年,新能源产业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,中国不仅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生产国,更是在一些“卡脖子”技术领域实现关键突破,但“铝塑膜仍然是唯一一个没有被全面国产化替代的产品,锂盾首创微波锚固一体化技术,将成品率从81%提升至95%,质量一致性提升至PPM级,助力软包锂电池实现高品质降本,正在推动这一产品实现国产化替代。”

据悉,锂盾新材自主研发的Microlayer®非极性多层微波锚固技术,首创“12层多相界面微波锚固”工艺,成功突破了日韩企业在软包电池封装材料领域的专利垄断,该公司软包电池封装材料、工艺、装备等技术全系列为中国制造,填补了中国高端铝塑膜研发及产业化技术的空白。

截至目前,锂盾新材已经开发出50~200um全系列铝塑膜产品。据介绍,该系列产品的深冲性能、耐腐蚀性、封装安全等核心指标,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。

图为调研座谈现场

如今,低空经济与人形机器人已成为新的经济引擎,由此也将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快速发展。行业数据显示,2030年铝塑膜市场规模将接近220亿元,出货量预计可达15亿平米,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6%。

在夏文进看来,随着低空经济与人形机器人等新兴场景的爆发,软包电池将二次崛起。“半固态/全固态电池是产业必争之地,而铝塑膜将从‘封装辅材’升级为‘安全性能的基石’。”夏文进表示,从铝塑膜到“固态膜生态”,锂盾新材已经进行了完善的技术布局,如:固态电池铝塑膜、固态电解质膜、锂金属负极膜、钢塑复合膜、双铝膜、软包PACK膜等。其中,通过材料革新和工艺创新,锂盾新材开发的钢塑复合膜,在材料强度和封装上较传统铝塑膜大幅提升。

夏文进表示,未来5年,锂盾新材将聚焦技术、产能、生态三大布局,目标是成为全球软包及固态电池封装膜全球第一梯队,“今年年底计划实现固态电解质膜小批量供应,2027年全球软包及固态电池电解质膜市占率超10%。”

图为调研组一行在锂盾新材参观

作为软包形态和固态电池的关键封装材料,锂盾新材在铝塑膜领域的创新能力,也吸引了资本市场的关注。截至目前,该公司已经完成多轮数亿元融资,积极备战新风口,目前已规划建设14条生产线,动力电池用铝塑膜年产能将达到1亿平方米左右。

图为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秘书长/电池中国网创始人CEO张雨参与座谈交流

座谈中,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秘书长/电池中国网创始人CEO张雨就现阶段国产铝塑膜主要应用领域、半/全固态电池对铝塑膜品质及市场需求潜力、锂盾新材的发展历程及相关技术研发积累,以及在动力、储能和3C等领域的应用情况等,与对方进行了沟通交流;此外,她还就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的发展历程、主要职能、分会的重点工作等,进行了简要介绍。